《隐秘的定论》(母亲的秘密) (第1/2页)
《隐秘的定论》(母亲的秘密)
慕尼黑秋日的微风带着清冷的寒意,正午的日光透过教室窗棂的间隙,散落下斑驳的光影。 这已经是我在这里的第五个秋日了。 书籍一直是我的伙伴。 从基础的算数到现在的微积分、初等数论,牛顿力学到电磁场理论与波动方程,我看过其他侦探小说,但还是阿瑟·柯南·道尔笔下潜藏于维多利亚时代伦敦迷雾中冰冷而严谨的逻辑骨架最吸引我。 我用字母代号表示嫌疑人,分类标记动机,比如嫌疑人(A,B,C…),动机(M1为财,M2为仇,M3为情),证据则用一系列带有时间和地点属性的集合表示。我用箭头连接它们,画出相应的关系图,试图像做证明题一样,验证每一步推理的合理性。 我有时也会发现某些故事里的逻辑漏洞,比如,关键证据的出现过于巧合,缺乏必然性,或者对人物行为的推断掺杂了过多主观臆测,而非基于概率的客观分析。这时,我会在笔记本的边角,用更符合的方式,重新构建一条通往真相的路径。这个过程,就像在解一道极其复杂的应用题,变量是人性的欲望,约束条件是物理规律和时间线,答案必须唯一且自洽。 我记得自己一年前做过这样一件事。 图书馆那位总是板着脸的管理员克劳斯先生,每个工作日下午5:00,都会准时离开他的座位,穿上外套离开图书馆,然后在5:30到5:45之间回来。他的离开和返回时间非常固定。但到了周末,情况就不同了。有时周六下午,他会带着一个大约七八岁的小男孩一起来图书馆,让孩子在阅览室角落看书,自己则继续工作。 工作日五点,正是很多小学放学的时间。他准时离开,大概率是去接孩子。5:30到5:45之间回来,这个时间足够从附近的学校往返。周末他有时带孩子来,说明孩子需要人照看。 我当时趁着周末,在慕尼黑走了一圈,画出了一个简陋的慕尼黑建筑分布图,在体育课上,我偷偷拿秒表测量了成年男人的步行速度,大约是5-8km/h。 考虑到接孩子后步行速度会稍微慢一点,那么算平均速度是6km/h,扣除在门口等待的可能时间,往返过程大约25分钟到30分钟,我取了平均值30分钟。 总共所走的路程是3km,那么单程1.5km。我按照比例尺换算,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圆,距离圆形边界最近的是圣米迦勒小学。 为了验证我的猜想,我某一天前往圣米迦勒小学,看到克劳斯先生在门口等他的孩子放学。 这是一个我记忆犹新的尝试。 我踏着秋日傍晚稀疏的光影回家。我需要找旧版的《微积分精要》,今天遇到的物理题目虽然没有那本书上复杂,但完全体现了那本书上的思想。 不在我的卧室,客厅里也没有…那只有可能在母亲的卧室。 我走向母亲卧室。她的房间我不愿涉足,那里总弥漫着她常用的廉价香水混合着橙花精油压抑的气息。此刻,房门虚掩着。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推门走了进去。 房间陈设简单,一张床,一个衣柜,一个梳妆台。我拉开梳妆台的抽屉,里面是些零散的针线、纽扣和一些无关紧要的杂物。我的书也放在其中。正当我拿出书,准备合上抽屉时,瞥见抽屉最内侧靠木板缝隙的地方,卡着一小片折叠很紧的纸条,颜色与木质抽屉内壁相近,若不仔细看极易忽略。 这不是母亲常用的便签纸。我伸手取出了那张字条。因为这种反常的情况引起了我的好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